中華五千年的文明孕育著博大精深的思想,夫道、德、仁、義、禮,五者一體也。道是源頭,德是根本,更是折射出為人正直、以儉為樸、清廉養(yǎng)身的智慧。
儉以養(yǎng)德,廉以立身。《道德經(jīng)》以“道德”為綱宗,道講述了自然萬物和諧相處之規(guī)律,蘊含了從政為民,施政廉潔之綱常,德表明了要以民心為上,尊道貴德,尚儉戒奢,廉潔修身的博大智慧。道德經(jīng)十二章“五色令人目盲,五音令人耳聾,五味令人口爽,馳騁畋獵令人心發(fā)狂,難得之貨令人行妨。是以圣人為腹不為目,故去彼取此。”也就是說,為官要經(jīng)得起外界物質(zhì)的誘惑,否則會喪失人的本性,沉迷于奢靡的生活,必然會放松自我修養(yǎng)。長此以往,內(nèi)心世界一片荒蕪,所以為人為官的原則一旦拋棄,淡忘了規(guī)矩和紀律,那么就會做出誤國殃民的事情,識廉,必先知其反,才能更深刻地了解其內(nèi)涵。
剛正不阿,無堅不摧!墩撜Z》孔子曰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雖令不從。”如果一個人行為世范,雖然沒有命令,但是大家都會遵照執(zhí)行,如果一個人其身心不正,雖然有命令,但是大家仍然不會遵照執(zhí)行。孟子也說:“君子坦蕩蕩,小人常戚戚。”如果一個人遵循善良、正直的品性,他的內(nèi)心就是坦蕩的,而一個人如果過于追求個人私利,那他的內(nèi)心必定是陰暗和丑陋的。正直是一個人的做人底線,也是處世的基本原則,心中有桿秤,處事自然公平公正。
人無私心,事無私欲。《素書》把杰出人才由高到低分為“人之俊、人之豪、人之杰”三個層次。“廉可以使分財,此人之豪也”,廉潔公正,疏財仗義,清廉為世人楷模,這是人中豪士的一個重要條件;“見利而不茍得”,利字當頭,懂得絕對不采用不正當手段巧取豪奪,分寸把握未有偏差,成為世人的標桿,這樣的人,才具備成為人中杰士的條件。這告訴我們,追求卓越,成為優(yōu)質(zhì)人才,須得以公正廉潔為根底,做到不起貪念,不為利所動。《素書》是告訴我們?nèi)艘靡孕奚頌楸,懂得去掉一些外在的欲望、外在的貪婪,回到最本真的、最質(zhì)樸的樣子。同理《道德經(jīng)》中所講:“去欲還本,返璞歸真”,歸到最樸素、最真實的樣子。
細品中國傳統(tǒng)文化自古以來的修身之道,儒家告訴我們《大學》之道,在明明德,在親民,在止于至善。道家告訴我們正己化人,無論是儒釋道的文化,乃至于諸子百家,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,不停地修正自己,再去幫助他人,做利于他人的事情。這些都值得我們細學深思、實踐領(lǐng)悟,在學思踐悟中發(fā)揚傳承,在發(fā)揚傳承中推動黨風、政風、行風、民風轉(zhuǎn)變。
()
|
陜公網(wǎng)安備 61058102000140號